記得高中的時候,媽媽曾經一度擔心我有憂鬱症,那時候是我第一次認真的意識到「心理」,不過因為對這些名詞沒有太多認識,所以也無法確定什麼。
一直到現在我只能很確定的說,自己是個敏感的人,然後發現當自己越有更多能力拉自己一把真的會快樂一點。所以想記錄一些偶爾會想起的「謝謝自己做了這些事」。
記得有一次在金匠的學校餐廳跟朋友討論作業時,一個心理系的男生走向我們說:「我是心理系的學生,我在做我的畢業專案,關於聯覺,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意願留下資料,第一階段會先以網路線上的方式進行。」於是我們都填了。經過第一輪篩選,他說我在第一輪的初步測試,是痛覺聯覺指數相對高的,於是我與另一位相對低的學生被他邀請進入第二階段,進行更多的實體測試。先不管這個究竟準確與否,我對這些知識都是採取很好奇的心態,於是測試結束後我與他聊了一陣子,他說:「聯覺就是你的鏡射反應比一般人敏銳,跟同理心有關,但是比較辛苦的是,通常會很難分辨自己當下的情緒是因為自己的體驗還是他人的體驗而產生。」聯覺有很多種,痛覺聯覺只是其中一種。
經過在倫敦的求學階段,加上本身對社會學與心理學的高度興趣,似乎開始把這些觀念不知不覺用在生活中進行觀察與自我認識與探索。經過覺得走不下去與封閉自己的階段後,我採取了許多自療方式:
將煩惱的思緒抽出,隨心抒寫與畫的產出
我找了一張白紙,把自己頭腦裡面想到的,不用分辨究竟理不理性、合不合理、對還是錯,就是寫。如果不想讓他成為一個寫實尷尬的產出,可以將每一個字分開,不用像是寫句子或寫文章,就是一個在紙的上方一個在下方,跳著寫。一開始寫的時候會感受到自己頭腦有這麼多混亂的思緒正在被釋放,透過筆,像是從腦子與心裡一直將思緒如哈利波特裡用魔法棒從頭腦裡將記憶移到儲思盆一樣。寫到一半,就會發現自己頭腦裡的思緒齒輪漸漸緩下來了,然後接著你會感覺自己的情緒好像好許多,這時候就可以停筆了。
接著,後來我將每一個字開始用線條串連,他們反而變成一幅抽象的畫,我也不用擔心有人看得懂,這一幅畫成為了抽象的消化煩惱過程的具象。
自我了解,重新看待自己追求的完美
碩士研究中,我特別對 'Imperfection' 不完美 這個字產生了共鳴,身為設計師的我,在職場上通常是追求畫面的美,越完美越好。自從在廣告公司上班後,對設計與創意的要求更高了,我們盡可能的把工作做好,畫面做美,可是,我們常常需要加班到半夜,生活品質下降身體也不健康了,那時候我開始反思,完美的意思,究竟有多重要,應該如何拿捏。在這樣的思考後,我認知到要去面對自己的心態,更回歸到對自己有多少的認識。知道自己希望在什麼樣的情況生活,知道什麼會讓自己開心,知道什麼讓自己感受到存在的意義。
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就能更清楚地分辨出來我認為這件事值不值得追求完美。因為我不希望自己是為了完美而完美,為了覺得應該堅持而堅持。我希望對自己堅持的事能有更多的理解。所以當未來的自己想起來,不會有太多的遺憾與後悔。
假設我們都有一個「過濾機制」與一個「重要人生物件抽屜」,要將一件事情收藏進「重要人生物件抽屜」會需要一個「過濾機制」,我們必須檢視自己的過濾機制是否是自己認定的機制,而不是讓社會或他人設定的。例如,在韓國的社會,外貌或許比其他社會裡顯得更為重要,但還是會遇見很多韓國朋友說:「為什麼我要去整形?我的眼睛很小很單,可是這是我的眼睛,我喜歡這樣。」
剝洋蔥,問自己五個為什麼去找出讓你流淚的核心問題
五個為什麼,是一個社會設計做前期研究的一個很棒的方法。就是面對一個情形或問題,我們可以連續問五個問題,來對這個眼前的問題或情形有更精準的了解。因為往往我們看見的問題,其實可能是經過一層層的包裝,或許它的本質是個結果而不是問題。就像剝洋蔥一樣,一片片剝開,去看見裡面真正讓你流淚的核心問題。問自己:「我為什麼感覺不開心?」,回答自己:「因為我覺得生活好累。」,問自己:「為什麼我會這麼累。」,回答自己:「因為工作。」,問自己:「為什麼工作讓你這麼累?」,回答自己:「感覺不知道為何而忙,生活好像只為了工作。」....這樣接續著,常常進行這樣的思考,也似乎了解到自己為何不開心,為何開心。
在低潮裡,寫下自己的轉變
很多時候,人總會糾結在那一個缺點,即使我們有十個優點。即使你再怎麼討厭一份工作,還沒進去的自己,與現在因正在做那份工作而低潮的自己,一定有所不同,有所成長。可能是對自己想要與不想要有更多的了解、應變能力提高、某項技能變多、了解了跨領域的知識等等。曾經我跟我身邊的人一起進行這個活動,她一直很埋怨這份工作,覺得根本不該做,結果她寫一寫,卻寫了23個收穫。這裡的收穫,我們不論大或小,只要是自己寫下來的,就都是收穫,因為她出現在你問問這個問題時的頭腦裡。
我想有了這些認知會給自己一些新的想法,或許還可以產生一些勇氣,去做一些改變,那就更好了。
說歸說,我真的相信,很多事情是需要經過長期練習,人生一定會有很多不順利,我們以為的美好,在真的嘗試之前,常常都只是自己幻想出來的。而即使真的做了「想往我想要的生活的決定」後,還是會得到很多的困難與挑戰,不要輕易將一次挑戰失敗否定整個過程,因為裡面有不開心的,就一定有開心的。
當我們真的在那個不順利的情境時,要溫和地對待自己,容許自己當下的失敗與疲累,然後試著去分析與理解自己,找到那個傷口,安撫那個傷口,最後再拉自己一把,走出低潮。我們可能真的永遠不會真正了解100%的自己,因為我們可能隨時跟著經驗在轉變,但我們能做的,就是去慢慢貼近那個最舒服的自己與想要的人生,這樣在最後一天,我們才不會有太多的遺憾與後悔。
最後,我很喜歡一句話,忘記是誰說的了,「人生的重點在於人生,而不是人生的結果。」分享給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