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的腳踏車文化與快樂


這一個禮拜內就決定的旅行,是丹麥的哥本哈根。為什麼呢?因為我跟同行的朋友實在太好奇,究竟為什麼他們能號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之一。



三天兩夜的旅行,我們稍稍的能感受到,哥本哈根雖然是一個國家的首都,卻沒有忙碌、吵雜、髒亂。我在猜想可能是因為,路上的腳踏車很多,車聲少了許多,而當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少了堅硬的鋼鐵,距離顯得近的許多。

於是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我所整理與這次觀察到的腳踏車文化與快樂:

丹麥的基本介紹:人口只有五百多萬人,人口密度為126(台灣650,這樣比較好想像)。所以除了假日的市中心或觀光景點,街道上的人不太多,也因為許多人以單車代步,路上也較為安靜。



#丹麥的腳踏車文化 
由丹麥官方網站顯示
1.十個人裡頭有九個人擁有自己的腳踏車
2.丹麥人一天騎平均1.6公里的腳踏車

#丹麥的單車歷史 

單車在約1880年被帶進這個國家,於1920到1930年之間,單車成為了一種'平等'與'自由'的象徵,不同社會階級的人開始一起肩並肩地在城市或鄉村中騎乘。然而在1950年開始,因為城市規劃師相信汽車、貨車、大條的公路等等更是未來的需求,汽車數量逐漸增加,就如同許多城市一樣。然而在1970年,中東石油危機迫使這項發展被停止,於是'Car Free Sundays'這樣政策被推出,而更多關於禁止汽車的抗議也逐漸推出。於1962年,一條著名的商店街正式成為只供行人使用的街道。經過一段時間,氣候異常、空汙問題以及人民是否有足夠的運動量,這些議題使得哥本哈根再度回歸單車的懷抱,在此同時,丹麥對於汽車與汽油的稅也是相當高。


在市中心,能看見各式各樣的單車在路上。有的是單人單車,有的載有小小孩,有的則是前面有個大箱子能夠載東西或是載小孩。而在這樣的環境裡,丹麥小孩在學校也會學習交通安全與相關規定。

記得之前做一項專案曾經參考過哥本哈根的都市規劃政策,那時候令我很驚豔的是,在健康方面,這個國家並不是蓋一堆健身中心或健身房,而是將運動變成更簡單的一件事,讓國民能夠簡單的就運動,包含在綠地規劃、公園規劃、單車路線規劃。覺得是一件很實在的政策。
根據World Happiness Report的研究,快樂通常與社會平等(Social Equality)及社區精神(Community Spirit)有密切關聯。雖然丹麥有著相當高的稅金,但多數人民能感受到所付出的稅金是值得的。也有人認為付稅金能夠使社會上的年輕族群、老年族群、病患等等更被支持與照顧。


#Hygge 日常就能創造的溫暖

當然,看完上述那些資料,能相信快樂並不是單純因為單一原因。
最後一天,我跟朋友在飯店無人使用的吧台聊天時,飯店人員過來幫我們點上蠟燭,說這會讓人感到更舒服。
除了上面那幾點,另個我也很喜歡的文化就是Hygge。在2017年,這個單字正式加入了牛津辭典。這個字的意思大概類似日本的Wabi Sabi那種只能意會無法清楚言喻的概念。簡單來說,Hygge就是從忙碌的日常中留一些時間與你愛的人一起放鬆與享受更悠閒安靜的生活,即使只是跟自己,一起吃頓飯、喝上一杯熱可可或酒聊著天。也因為北歐有許多時候一天的日照時間很短,所以他們相當注重室內生活的品質,就像使用蠟燭與燈光這些能帶來溫暖氛圍,尤其是在冬天。

資料參考:https://denmark.dk/


 

小提醒,北歐的人都滿高的,我身高160,其他們的腳踏車,腳會有點牽強~



如果想知道我們去哪裡景點跟餐廳,可以點影片下方簡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2UXvzZUQQc&featur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