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與人討論關於結束生命的話題,好像很多人會避而不談或是覺得不自在。但越躲避反而越不能預防這類事情發生。也有很多人會認為那是當事人的選擇,但其實往往是接二連三的事情導致一個人的鬥志與靈魂被摧毀。
但在這個還是很吹捧理性的時代,當有人顯示不夠堅強、害怕或求救的時候,往往很多人認為是因為弱或是不夠堅強,然後可能給予的不是支持或尊重為前提的傾聽,而是以聽者主觀的想法做有預設性的回覆,通常可能是尚未真的了解前後文的建議、甚至可能是責備。這時候往往會使求救者更為難受,可能反而多加堅信自己的價值就是如此而已。但困難的就是聽者也非鋼鐵人,有血有肉有情緒,也才知所以這麼困難。
但我最近更加確定一件事,是當一個人意志薄弱想結束這趟旅程時,需要的可能不是什麼理性的建議,更不是要你去想想誰會難過這種話(因為這理由抵得過一時無法次次使用。),需要的是停止要對方更堅強過日子(因為如果是虛弱的狀態就表示當下已經無法堅強才會到這個狀態。),需要一個空間接受不夠好、不用再堅強、允許暫停、允許情緒激動、允許負面、允許不夠理性。有時候就像一杯滿水的杯子一再被注水,它需要的就是允許他們傾倒跟不再接受注水。
另外,年齡也不該是對這種狀態免疫的保證,不要再用「她/他已經是大人。」或是「他都已經幾歲了。」這種態度來回應他人脆弱的時候,我們的頭腦、經歷與記憶都不一樣,造就我們看待世界與自己的方式不同,所以年齡與性別都不是什麼保證。
每個人不管到什麼年紀都需要被在乎的感覺,不是特定時候與佳節才給予關心,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只需要堅持定期挪一點時間主動跟你在乎的家人、伴侶、朋友聊聊,這樣就夠了。尤其是當在乎你的人很脆弱或不穩定的時候可能還怕困擾到你,這時候平常有經營關係時比較能夠阻斷負面情緒的累積,更能避免給不符合前後文的建議。相信不會佔用談公事、拓展業務、滑社群、玩電動、自拍、逛網拍太多時間的。如果發現真的很難做到,或許是該檢視自己生活狀態的時候了。